2006年1月1日,星期日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六版:亲历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无悔支教无穷援手
本报记者 陈卓

  在采访姚迎春之前,我们从没想到,感动,会轻易地淹没了那么多人;援手,会源源不断地从四方伸来。
    2004年,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县金阳县,迎来了20名志愿者;毕业于浙江教育学院的姚迎春,是支教队伍中的一员。
    在对她的专访中,我们读出了那里孩子的艰苦与坚强、心酸与感动,以及,作为见证人的姚迎春的信心与无悔。
    报道出来后,不少读者打来电话甚至直接赶到报社,想把钱物捐献给孩子们;本报特刊部也集体捐献了500元。姚迎春带着本报募集到的2200元捐款坐上了返回大凉山的火车。而委托本报转寄的捐款仍然不断地汇到。
    几天后,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凉山州金阳中学的信。信里不仅捎来了孩子们收到捐款的喜悦和发自内心的感谢,也捎来了孩子们决心好好学习的誓言。
    报道在继续,互动也在继续。在得知那边的孩子一个学期只有一件外套可穿之后,报社的员工纷纷拿来衣服寄给远方的孩子们。
    一位省里的老领导看到我们的报道后,特地打电话给省委办公厅,委托他们送来了两箱自己孙女的干净衣服,同时还附上了200元现金。还有读者愿意和当地的学生结对子,帮助刻苦好学的少数民族孩子完成学业……
    如今,志愿者不断在换,牵挂,却始终连着西部。姚迎春又带来了好消息,说一起去支教的傅毅峰感动了他舅舅——一个生活上极其节俭、对家人很“抠门”的杭州企业家,出资10万元在金阳县修建了一所小学。
    还有
    什么比这更让能我们感动的呢?虽然从来没有见过那些孩子,但我们知道,那些企盼的眼神,正闪着越来越多的希望的光芒。(详见2005年3月2日十四版《无悔大凉山支教》,3月8日一版《〈无悔大凉山支教〉引得好心人纷纷解囊》。4月6日一版《大凉山的孩子寄来滚烫的心》,4月15日一版《片片深情飞向大凉山》,9月16日十三版《捐建一个学堂到西部》)